实验室简介

一、实验室定位与研究方向

实验室针对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资源不合理利用,以及环境污染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发挥优势和特色,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新思维、新途径和新方法。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1)土壤圈物质循环与环境质量。探讨生态系统中养分元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形态、转化、活性、有效性、毒性及其影响因素。(2)植物营养机理与合理施肥。研究以植物营养特点为核心,通过科学和合理的施肥技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肥料利用率。(3)施肥与环境效应研究。重点研究肥料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作用,综合评价施肥与环境的效应,优化施肥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肥料给环境带来的污染。(4)农业资源信息管理与利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土壤肥力和养分状况以及其他生产因子进行整合,提出精准施肥技术方案。

 

二、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6人,其中研究员9名,副研究员10名,博士12人,在读博士生4人,省级学术带头人3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省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人。实验室形成了以中青年人为主的、学术思想活跃、研究能力较强、老中青相结合、相互团结协作的研究队伍。

 

三、运行与管理

(一)、重点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学术委员会学术指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重点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聘任,报主管部门安徽省科技厅备案。

(二)、重点实验室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一般不超过六十周岁。重点实验室主任任期五年,连任不超过两届。每年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八个月。

(三)、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是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职责是审议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研究方向及重大学术活动等。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人数不少于七人,其中依托单位人员不超过三分之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每次实到人数不少于三分之二。

(四)、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由依托单位聘任,主任委员应由非依托单位人员担任。委员任期五年,每次换届应更换三分之一以上。

(五)、重点实验室人员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实行聘任制。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动人员包括客座教授、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